【南京日报】“两落地、一融合”,打造创新生态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9-30浏览次数:905

《南京日报》2017年9月30日A04版报道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南京的最大优势,也是南京发展最大的潜力。

  昨天上午,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中华厅,52所在宁高校,我市11个区和江北新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共同谋划一件大事:南京市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链。

  南大:布局“一体、两翼、多点”基地群

  最近,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江苏15所高校入选,其中12所在南京。

  南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5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科院院士、南大校长陈骏说,这几年,南大在南京率先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各区产业园区,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深深地扎根在南京大地上。接下来,深化校地合作,南大的布局是“一体、两翼、多点”的基地群,即以栖霞仙林校区和南大科学园区为主体,以江北新区、江宁区为拓展,其他地区多点辐射。

  比如,将在仙林校区规划建设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地球探测工程中心、极端性能信息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超构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机构,与栖霞区共同推动仙林大学城向“双创”科技城转变等。

  陈骏透露,入选“双一流”大学后,南大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围绕10个左右引领性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新突破。希望政府支持南大等入选高校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东大:三成本科生、四成研究生留在南京

  “2016年度省教育厅统计的科技服务江苏9项指标中,我校有7项位列全省高校第一。东大30%本科生、40%研究生毕业后均留在南京,校地互动合作更是成效显著。”同样是“双一流”大学,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介绍,南京是东大一直以来最为重视的政产学研合作阵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东大与南京国电南自、奥联汽车等企业合作,获33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

  对于下一步的“落地融合”,易红给出的关键词是“共赢”。他说,东大下一步的科研重点工作包括重大工程结构耐久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健康大数据重大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科研机构筹建以及与江北、江宁合作等方面。与南京市重点合作方面,东南大学将继续积极落实和推进学校与江北新区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江北创新研究院建设,推进生物大数据研究中心、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智慧城市江北研发基地、智能网联交通研究中心、城市地下空间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并建设各类运行载体和创新示范基地。推进与江宁全面战略合作,深化未来网络与通信、医疗与健康、智能制造、建筑工业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现区校互惠共赢发展。

  南工大:在江北建立创业学院、产业学院

  鼓励教师将成果作价投资入股企业,从2004年奖励完成人70%不断提升至2012年的90%并沿用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一直都是大手笔。

  南工大党委书记芮鸿岩介绍,在政策体制的激励下,仅“十二五”期间,南工大就有300多项成果得到转化,其中三分之一在宁转化。全校教师参股、控股了100多家学科型公司,各类学科型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此外,南工大还依托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的行业地位,推进集成和共享,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学校,形成总部集聚优势,目前在学校模范马路科技创新大楼就集聚了数十家企业研发中心。

  对于下一步工作,南工大还是把目光聚焦在江北新区。据透露,南工大将在江北新区组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交叉的社会发展研究院,建设江北新区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全面汇聚江北地区高校的智力资源。同时,打造“硅谷与斯坦福”发展模式,建设创业学院、产业学院,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在江北新区海峡科工园设立产业园,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设计品牌等。

  南工院:下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今年6月,国家正式公布2017年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学院院长谢永华介绍,学院打算在仙林大学城校区建立2万平方米的双创示范平台,下个月,还将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聘请企业老总当兼职老师,让学生一入校就接受双创教育。同时,从学生中挖掘一批有创业意识的典型重点培养,争取大学期间有产品,一毕业就落户南京进行产业化。

  同样是应用型高校,金陵科技学院主动融入南京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确定了“南京战略”。金陵科技学院院长聂影说,学校与中科院软件所合作成立的南京软件研究院,已在操作系统、人机交互、智慧农业领域布局,针对南京市操作系统开发人才空白,举办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已完成四届共计110余学生的培养工作,供不应求。

  南京怎么做

  【关键词】人才

  加大安居保障和环境优化力度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昨天会上,在宁高校书记、校长分析了南京在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住房、子女就学、事业平台、收入待遇、服务质量、生活环境等。

  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将逐一拿出解决的办法,下决心加大政策扶持、安居保障和环境优化力度,有些方面比如生活配套等还要与国际接轨。

  政府将扶持的重点从“人才个体”转向“用人主体”,谁引才多、用才效果好,得到的政策激励就越大。

  【关键词】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都要企业化运作

  据悉,我市将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首先,推动科研项目企业化落地。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所有在南京落户的科研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都要企业化运作,科研人员也要通过企业化来组织,同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以股权为纽带,把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地方平台、社会资本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创新的合力、利益的共同体。

  此外,我市还将优化企业的创新环境。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创新型企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尤其对贡献突出的企业要加大奖励力度。

  【关键词】载体

  参照省产研院模式建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南京全市拥有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将致力于用好这些平台,高起点组织开展研发活动。另一个重点载体是各类园区,将进行统筹,产业方向鲜明、错开,孵化服务、企业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集成、聚焦,提高运行效率,解决产业同质化现象。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正式落户江北新区。我市将鼓励有关部门和各个区加强与省产研院的合作,吸引国际顶级科技团队和科研成果在南京落地转化。特别是要运用省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与高校院所合作,全面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形成灵活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

  【关键词】政府

  考虑推进免费WiFi信号全覆盖

  “两落地、一融合”,政府将重点抓好七件事。记者看到,政府要做的事中,除了科学引导产业发展、畅通创新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外,我市还将营造信息化的支撑环境,要在已有基础上,多元投入、加快建设,努力打造全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比如,可考虑推进免费WiFi信号的全覆盖,其中高校、重点公共场所和重点产业园区首先要实现覆盖。

  此外,我市还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吸引高端资源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打造创新联合体。

  区、部门负责人说

  区、部门负责人说

  各区一把手

  领到特殊“国庆作业”

  各区一把手

  领到特殊“国庆作业”

  区、部门负责人说

  区、部门负责人说

  区、部门负责人说

  昨天会上发布了“在宁高校创新资源汇编”,厚厚一叠,有374页,逐一列出了在宁高校的人才、重点在研项目和应用技术成果以及重点研究机构建设情况。

  市委主要领导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国庆作业,要求各区落实“两融合、一落地”会议精神,根据高校提供的项目清单和方案,准备好平台和载体,确保这些项目能够落下。同时,根据各自的产业发展,加强与有关高校的对接。这项作业放假后一上班就要上交。

  “会上,不少高校都把‘两落地、一融合’的重点布局江北新区。南京创新发展看江北,我们将加快落实会议精神,把江北新区建设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说,创新始终是江北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区制定了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十条政策”,在人才引进、众创空间建设、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强扶持。

  罗群强调,只有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才能不断为新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已经落户,新区正在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洽谈合作,英国剑桥大学也计划在新区成立科创中心。作为国家级新区,新区将先行先试,整合国内外高校创新资源推动创新。

  对市里各相关部门来说,会后,如何主动与高校对接,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强化全方位的要素保障,显得格外重要。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朱晓琳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等重点工程,其中一个关键着力点,是解决人才队伍“有高原无高峰”问题,瞄准人才“金字塔尖”,首次专项推出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吸引诺奖得主、国内外院士等高精尖缺人才来宁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开展产业化合作,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最高1亿元跟进投资等项目扶持政策。所有的扶持都是跟着产业和项目走,用更加精准的政策杠杆,吸引全球前沿科技成果来宁转移转化。

  下一步,南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要求,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强化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聚才主体作用,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和在职创业的激励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产业、科技、财税等政策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集成支持力度,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人才走出高校院所“象牙塔”、走进产业发展“主战场”。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实习生 王舟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崔晓

返回原图
/